艾媒咨询与灵机文化联合发布了《2016中国“互联网+” 传统文化发展专题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16年中国“互联网+”传统文化应用用户规模将达到1.96亿人,增长率为56.8%。互联网为传统文化市场注入活力。随着互联网+传统文化产品进一步完善,用户普及程度将持续走高,未来“互联网+”传统文化应用用户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互联网+”传统文化趋势分析
- 传统文化与互联网金融业融合更加紧密,互联网改变传统文化运营模式,并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充足推动力。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业新兴产物,未来,互联网金融与传统文化结合将更加紧密,不仅能解决传统文化市场上资金流动需求不足问题,还能促进文化产品广泛传播,延长“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链。
- “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链延长,传统文化产品开发受数据体量小的限制,往往与市场需求不符,带来一定经济损失。通过大数据、云智能等技术,文化企业不仅能挖掘目标用户消费习惯和审美标准,对产品进行相应调整,还可以开发二次产品,进而延长产业链与经营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 文化内容创造大众化和互动性增强,互联网具有受众广、传播快特点,能激发大众文化创作热情,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推广网络文学、自媒体、自制剧等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同时互联网加强创作主体间交流互动,打破传统文化内容自上而下创作模式,丰富文化产品内容,更好的匹配用户需求,优化用户体验。
- 本土企业纷纷发力,加快国际化布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宝贵精神财富。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传统文化企业也要顺应这一趋势,加强与海外知名企业合作交流,吸取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的同时广泛传播传统文化理念,加强全球华人群体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 多样化的功能推动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更好融合,目前,在线传统文化产品与服务功能同质化问题凸显,对用户吸引力较小,因此,企业应该注重产品新功能开发,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未来,“互联网+”传统文化市场将会有更多细分领域的产品与服务,应用的生活场景更加丰富,对用户生活方式影响进一步加深。
- “互连网+”传统文化市场垂直性加强,传统文化市场在垂直领域上存在巨大市场机会,多个细分领域需求仍有待挖掘。对消费者来说,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推动精神生活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尤其是艺术爱好者希望寻求更多途径来找到传统文化大师们优秀作品,传统企业可以立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提供相应产品与服务。
|